农村危房改造的“民生答卷”与创新实践
时间: 2025-09-16 15:32
蓝山模式:
农村危房改造的“民生答卷”与创新实践
农村危房改造是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住房安全、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工程。2013年以来,蓝山县以“解民忧、惠民生”为核心,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服务、流转全链条机制,打造“五保之家”示范工程,累计在34个村完成184户农村危房改造“村统建模式”,惠及流转人数157人,为县财政节约补助资金500万元,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径。
一、调研问需+合同约束,筑牢民生“定心石”
危房改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蓝山县在项目启动前,始终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需求放在首位。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组开展全面调查,逐户了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居住现状、生活习惯及住房需求,让改造方案真正贴合实际;另一方面,由村委会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订入住协议,明确房屋建成后必须入住的要求,避免资源闲置,也让“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前吃下“定心丸”,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
二、多方协同+拎包入住,破解安居“烦心事”
为破解“资金、土地、物资”难题,蓝山县创新“多方出力、一户受益”的建设模式。村委会统筹协调提供集中建设所需的宅基地,保障项目落地;县住建局落实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确保建设投入;县民政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则统一配置炊具、床品等日常生活物资,补齐生活需求短板。多方联动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无需额外投入,“拿上钥匙就能入住”,真正实现“零负担”住进新家。
三、专业建设+使利选址,打造品质“幸福家”
“五保之家”不仅要“住得上”,更要“住得好”。蓝山县住建局在建设环节层层把关提品质。一是专业设计定制化。委托机构根据宅基地面积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个性化需求调整图纸,提供免费施工图;二是施工队伍专业化。联合永州市建校已培训648名农村建筑工匠,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合格工匠,所有工程均由合格工匠承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选址配套便民化。优先选择水、电、路、通讯便利,靠近村委会或居民集中区的位置,方便日常生活和就医;房屋内部配备水冲式厕所,外面实现门前道路与余坪硬化,全面提升居住舒适度。
四、明确产权+循环流转,算好资源“节约账”
“产权乱、流转难”是传统农村危房改造的痛点。蓝山县通过“明晰产权+循环流转”双举措破题。一是明确产权归属,“五保之家”所有权归村集体,使用权归入住“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可居住至去世,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纠纷;二是建立动态流转机制,“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去世后,房屋由村集体收回并流转给其他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若村内有新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需住房,且“五保之家”有余房,优先安排入住,不再新建,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持续为财政节约资金。
五、联动管护+贴心服务,织密生活“保障网”
房屋建成只是起点,持续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才是关键。蓝山县构建“乡镇+村集体”联动管护机制。一方面由乡镇政府对接乡村医院,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解决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五保之家”的日常事务,同时承担房屋周边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清扫等工作,确保“五保之家”不仅住得安心,更住得舒心。
从“分散改造”到“集中建设”,从“重建设”到“建管并重”,蓝山县以创新思维破解农村危房改造难题,既保障了五保户的住房安全与生活品质,又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蓝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