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更新行动注入绿色低碳“基因”
时间: 2022-01-17 17:09
城市更新行动是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举,城市更新行动需要加入“绿色、宜居、韧劲、智慧”的新型元素,以破解城市各个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等历史欠账或遗留问题。抢抓城市更新行动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城市体检“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机制,精准把脉问诊“城市病”,将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改造,有效融入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之列,全方位推动各类既有建筑在改造中实现“脱胎换骨”。
公共基础设施改造老旧管件、部件、线路以旧换新
对标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绿色建筑元素。在地下管网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无障碍改造等过程中,严格对标绿色建筑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在做细、做足、做实、做深上下功夫。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资金短缺、设计理念陈旧等客观因素影响,运用绿色元素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弱项短板明显。践行绿色建筑节能降碳,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要将不利因素考虑全面,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预估绿色施工中的对抗性因素、补救性措施,确保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中植入绿色基因,延长基础设施各类管件的寿命,拓展利用率。
基础设施改造中的地下深埋管件,因其属于必须单列验收的分部分项隐蔽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及单位重点监管,要将其作为进场验收、抽查复验的重点环节和部位,采取措施预防惯性思维和监管盲区。
老旧管件线路等基础设施更换中的材料,依法依规严格履行进场材料复检、抽检、出厂检验的制度规定,防止城市更新行动中使用不合格产品、过期产品、劣质产品。防止使用质量不合格、标准不合规、能耗不达标建筑材料。
要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未经验收后续工程不得开工的规定,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强化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检查、竣工验收环节的闭环式监督管理,将不合格产品及不节能材料排除在外。
小区功能完善改造公共设施推陈出新
因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积累、交织、叠加,老旧小区功能较为粗糙和单一,与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不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习惯,亟待强化兼顾老年人健身及医疗、幼儿入托、社区服务、无障碍出行等要求的多项配套功能。
强化立体多维改造理念,在功能完善类老旧小区改造中,立足小区现有区域和设备设施,力争在小区内部地上与地下挖掘潜力,整合小区内已有空间资源,进行二次优化配套设施和资源调配,最大限度增加绿化、通风、透光、节水、节电、节材、节地设施,增加小区内休闲、娱乐、健身、就医、养老等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小区内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小区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优化的生活品位。
可尝试和探索“谁投入、谁受益”筹资措施,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物业服务企业分片分段联营。为确保小区内功能设备的公共属性,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加和开辟新功能之外,公共设施的配套及配备,尝试和探索政府投资配套设备,委托社区或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北方寒冷和严寒光热、风力能级大、持续时间长等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将老旧小区旧有楼栋作为开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空间。通过太阳能及风力电力回收回购及资金预付方式,解决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维护运营资金不足的现实问题,促进节能降碳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有效形成节能降碳的良性互动新格局。
生活设备节能提升改造居民楼栋风貌焕然一新
既有居住建筑内供热计量、门窗围护结构、外墙保温隔热、屋面防水改造,环节庞杂、因素复杂、改造繁杂,早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梗阻”问题。改造后墙体裂缝、外墙皮剥落、屋顶漏水,也成为群众投诉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改造质量不高、改造面不广、改造精度不够。解决的措施为严把材料出厂关、进场材料复验关、施工材料抽验关,解决材料不过关的问题。强化施工图审查,解决改造广度精准度问题。
在以往的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中,或多或少存在没有施工设计图、没有施工许可证、没有履行招标投标程序的“三没有”问题。解决不依法依规改造的现实问题,重在强化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心在于强化审计监督及溯源问责工作力度。要改变审计监督策略和改变审计监督计划,将审计监督及问责前移到实质性开工改造前、改造中途、分项分段工程、危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分项分部分段验收中,将“三没有”问题解决在高发频发前,着力解决事后监督审计问责中的只解决人、不解决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