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建设 >  以案释法
    返回上一页

    “八五”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2)

      时间: 2022-03-07 09:06

    八五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2)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法律精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人民的意志理所当然地应该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使之成为国家的意志,体现权威性。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注重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立法、执法、司法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注重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使全面依法治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法理探微

    “民”与“法”相融,彰显人民至上。“人民”,是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中不断提及的词。全面依法治国,这项涉及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守人民立场。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从腹中胎儿、未成年人到成年人,每个个体的合法权利都受保护,这是一本大写的公民权利宣言书;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到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这部鸿篇巨制的民法典也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国首部民法典的核心是“人民至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人民意愿。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更有底气;把“立案难”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将“跑断腿”变成“异地执行”“一网通办”。

    ——一份温暖人心的成绩单。我国每10万人命案发生数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公安交管改革累计惠及8亿多人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5.55%。

    ——依靠人民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快融合;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更多人作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亲历公正的实现;见义勇为者在法律支持下“理直气壮”。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

    第一,坚持立法为民,助力良法善治。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检验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够为人的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提供保障。对于新时期的立法,习近平同志直指关键:“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营养,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人民有呼、立法有应”。

    第二,坚持执法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三,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也是人民群众在执法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一旦出现司法不公正的现象,那就是“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等,将司法为民宗旨贯穿于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依法妥善处理涉民生案件,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实践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习近平同志不可动摇的信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崇高的人民情怀。他曾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用法治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护航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在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曾说: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在20188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他强调:“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同志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心中之痛,必须打破“唯GDP”的政绩观,保护好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201116日至17日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鲜明提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法治故事

    2006525日,迎着蒙蒙细雨,习近平同志又一次来到下姜村。在村里的养蚕室,他详细了解了村民的养蚕情况。这时,有的记者为了抢拍镜头,踏进了养蚕室的桑叶空隙间。习近平同志见状连忙说:“小伙子,当心把人家的蚕踩坏了。农民养点蚕不容易!”

    在村党员活动室,习近平同志与大家谈起了基层党建工作。他首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这位支部书记就是曾担任永嘉县后九降村的党支部书记郑九万。郑九万在工作岗位上一心一意办事,始终记挂群众的冷暖。习近平同志环顾着大家继续说:“可以说,郑九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一个战斗堡垒是不行的,干部不为民办事是不行的。因此,广大农村党员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新风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谐的引领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我要举报
    举报电话:0731-88950102
    来信地址:长沙市雨花区高升路266号驻
    省住建厅纪检监察组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升路266号
    邮编:410116    总值班电话:0731-88950000
    公安备案号 43011102002159
    省政务中心办事咨询:0731-82213849
    政务A10窗口 (三类人员): 0731-82210779
    政务A12窗口 (建筑业资质): 0731-82213849
    政务A13窗口 (勘察、设计资质及注册人员) : 0731-82210772
    政务A14窗口 (安全生产许可证、检测资质): 0731-82210773
    政务A16窗口 (建造师) : 0731-82210775
    政务A17窗 口 (造价工程师、房地产、监理资质、外省企业入湘信息报送) : 0731-82210776
    主办单位: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单位: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46 备案号:湘ICP备10205723号-2

    “八五”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2)

    335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