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10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助力湘江保护
- 索引号:430S00/2020-03009351
- 题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2020-11-18
- 主题分类:
- 主题词:
- 名称: 长沙市10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助力湘江保护
长沙市10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助力湘江保护
近年来,长沙市以实施“蓝天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强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成10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其中63座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3座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1150公里污水管网,完善次集镇、人口聚集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0余座,率先全省实现建制镇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为保护好湘江母亲河贡献力量。
(一)聚焦多元投入,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2018年,长沙市修订了《长沙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补助、运行补助、支管网建设补助的基础上,增设了乡镇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助。从2008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补助资金4440万元,2018年起增加至6000万元,用于乡镇污水治理建设项目实行补助。2008-2019年,全市拨付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补助资金4.45亿元,撬动各区县(市)项目建设投资16亿元。二是积极探索市场运作。长沙县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打包建设了1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170公里配套管网,同步推进次集镇污水收集处理,形成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次集镇污水处理站、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三级污水治理网络,被评为第一批全国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浏阳市采取TOT+BOT(移交-运营-移交、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将18家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12家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改建等项目集中打包给第三方公司。目前12家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续建工作已全部完成,项目成果获得国家财政部第三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今年荣获“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荣誉称号。望城区采取TOT+ROT(重整-运营-移交、移交-运营-移交)模式,集中打捆12家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后续运营和19.5公里管网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明显。宁乡市也拟采取PPP模式,将2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6.4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及次集镇6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工作打包给第三方合作单位,开展乡镇污水治理,合同总价达7.06亿元。
(二)聚焦顶层设计,破解制度短板。一是编制乡镇排水专项规划。按照《湖南省乡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专项规划设计技术导引》要求,将专项规划的制定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布局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指导乡镇科学编制集镇排水专项规划,推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合理、经济、安全、高效建设。全市74个乡镇基本完成排水专项规划编制。二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乡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区县(市)人民政府作为辖区内城乡污水治理的责任主体,健全了“市统筹协调、县主体负责、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项目工程清单。出台长沙市城区及乡镇污水截污治污专项工作方案,从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善乡镇污水收集系统、推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铺排,2018-2020年新建、续建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4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197公里,建设27个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
(三)聚焦智慧建设,破解管理难题。一是推广先进新工艺。根据地形、地势、用地、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日处理规模500吨及以上的采用构筑物形式,500吨以下的可采用一体化设备形式。如,适合人口聚居密度大的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工艺,占地规模小、可随时扩建的生物转盘+滤布滤池工艺,镇园合一的工业型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运行成本较低的多级A/O一体化工艺设备。2018-2020年新建了乡镇污水处理厂14座,提标改造了乡镇污水处理厂46座,新建乡镇污水支管网近300公里,在次集镇、水资源敏感区域新建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0余座。二是运用管理新模式。开发长沙市乡镇污水处理信息管理平台,并与省级乡镇污水治理平台对接,逐步将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基础数据、年度乡镇污水治理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实时运行情况等接入平台,提高了我市乡镇污水运营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